重庆便利店生存现状调查:风口到来之前 先跑马圈地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7-02-27 作者:匿名

  核心提示:在重庆,便利店逆袭的时机还未来临,在风口到来之前,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正忙着跑马圈地,加速布局扩张。

  近年来,传统零售业增长乏力,一组关于便利店的数据却显得格外亮眼:2016年上半年,七成以上便利店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其中近四成同比增长10%以上。就在今年初,阿里巴巴“联姻”百联集团,新零售征程再加速,社区型超市、便利店或是双方合作切入点之一。一时间,便利店又被屡屡提起,俨然成了零售界的“明日之星”。

  记者调查发现,在重庆,便利店逆袭的时机还未来临,在风口到来之前,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正忙着跑马圈地,加速布局扩张。

  现状:外资VS本土品牌VS传统商超 便利店深入工作生活

  繁华地段的房租门面,对便利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在实体经济连连“叫苦”之时,便利店的发展却令人眼前一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便利店行业经营情况简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便利店行业73.8%的企业实现了销售额同比增长,其中同比增长10%以上的企业占比达到38.1%。

  “有时候加班到凌晨,想喝杯热水、吃点热饭,可街边的饭馆都关门了。”23岁的王小姐在光电园一家IT企业上班,对于像她这样需要经常加班的上班族来说,24小时的便利店,无疑是暖胃的不二选择,她常常到小区附近的便利店买些关东煮或加热后的便餐打包带回家。“规范化、连锁化的便利店更让人放心。”

  业内公认的便利店兴起存在几个必要条件: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老龄化水平上升、单身者和双职工家庭增加。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市人均GDP就达到了7617美元,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42%。

  那么重庆目前的便利店发展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发现,便利店正逐渐深入重庆人的生活,目前行业内呈现外资与本土“火拼”的局面,以罗森、7-Eleven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和以可购、若家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纷纷抢占有利地形。

  2010年7月,罗森率先进入重庆,截至2016年底,在渝已拥有近140家门店。7-Eleven于2013年底进入重庆,目前在渝拥有36家门店,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罗森抗衡,但从近两年开店选址来看,其更重视抢占重庆发展新区域的市场份额,例如沙坪坝大学城区域和渝北区。可购与若家则是本土品牌中的代表,可购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重庆已有400余家门店。截至2016年底,若家也已有280余家门店。在写字楼扎堆和小区密集的零售业态黄金区域,常常可见在百米以内三四家便利店的布局,有的甚至隔着马路面对面开着。

  外资与本土品牌在厮杀,传统商超也意图分一杯羹。永辉计划今年在重庆主城各大社区开设20家左右社区门店。中百超市、重百、家乐福、麦德龙等大卖场和百货公司也相继进入便利店行业,掘金小业态。

  但市场远未饱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开放程度、经济水平等原因,重庆市民对便利店的接受度虽然不断增加,但较沿海城市仍有差距,目前重庆绝大多数外资便利店还属于亏损阶段。为什么亏损还要继续扩张?该业内人士表示,重庆便利店的密度还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的盈利状况不是最重要的,在风口到来前,跑马圈地才是正事。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也印证了这一点,重庆2015年的便利店增长率达到20%。饱和度(即2015年该城市总人口数/2015年该城市门店总量)为28846人,即平均28846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东莞市的1096人、长沙市的1957人、深圳市的2589人。

  难关:行业高端人才紧缺 商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不少便利店内商品同质化严重。

  大家都瞄准了便利店这块蛋糕,但味道如何,只有吃的人知道。

  “便利店高端人才流失率大、空缺大。”一家外资便利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便利店行业的人才太少,而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几年时间,随着近年来便利店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本土化也是一个难题。新鲜食品之于便利店,就像生鲜之于超市,是拉客流的利器,尤其是便当、关东煮等热加工食品,毛利率相当可观,通常在35%—70%之间。但由于重庆独特的餐饮文化,许多现场制作、路边摊的小吃更受市民青睐,该外资便利店的鲜食自有品牌商品难以凸显,公司也一直在探索“本土化”路程。

  其次,房租成本高也是困扰便利店的一大问题。“这一排门面基本上都是一万多一个月,每年按10%—15%的幅度递增。”位于南坪万寿路的一家本土便利店约15平方米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达到4000—5000元,利润一般在20%左右,其中房租就占了不小比例。再加上24小时便利店需要两班人来回倒班,人力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

  最让这家便利店“头疼”的是,相隔不到20米的马路对面就有一家约30平米的小型商店,就在同一条街距离不到10米的地方,另一家24小时便利店也于近日开张,所卖商品同质化严重。

  在资本市场上,便利店也未受青睐。据统计,在几千家A股企业中,只有红旗连锁和中百便民两家便利店性质的企业。而在门槛较低的新三板市场上,居然也看不到真正的便利店企业。“不上市融不到钱,上市可能赚不到钱,这是整个行业尴尬的地方。”一位投资人曾表示。

  趋势:便利店将成为零售业重点方向 重庆市场潜力大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报告分析指出,随着90后消费群体崛起、全面二胎放开后年轻群体生活节奏加快、人口老龄化等趋势催生了“宅、懒、馋、急、忙、老”等需求,便利店贴近消费者,顺应消费新趋势,前景广阔。

  “从商业价值来看,便利店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便利店与大卖场的占比是50%多与40%多,而在中国,这个数据是8%与92%。”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实体零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实现跨界融合、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及效率作出部署。重庆市商务委也于近日召集重点商超、便利店等企业开展座谈会,讨论制定相关措施。

  在重庆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李运杨看来,便利店以后肯定是零售行业重点发展的方向。“过去人们是去大卖场、超市购物,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每天去逛。现在便利店的购买主力是80后、90后,他们追求的是快速、随性、碎片化的消费,对于时间成本的考虑要大于价格成本。”

  突围:精准服务目标客户 借“互联网+”增强盈利模式

  在便利店“火拼”的状况下,商家又该如何站稳脚跟,突出重围?李运杨指出,便利店能不能盈利,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对目标客户群的精准服务。

  “目前便利店的目标客户群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开在办公楼附近的,主要针对白领中午吃饭、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另一种是社区便利店,除了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外,还可以有很多第三方增值服务,今后便利店的发展方向就是便利人们的生活。”李运杨说,比如在日本,便利店已经完成了对小餐馆、面包房、咖啡馆、洗衣房、报刊亭和物流的蚕食效果,并向高端消费产业进攻,与金融、IT、娱乐、电商、票务等结合。

  如今,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碰撞出不少火花,李运杨认为便利店今后也可加入更多现代科技,实现更多服务。比如消费者可以在便利店的官网上挑选更丰富的商品,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赵萍指出,便利店对单品的利润率要求高,盈利模式还需要加强探索,希望便利店能够借着电子商务、O2O的契机迎来真正的黄金发展期。

  《2017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报告预测,未来“价差+流量变现+大数据+金融便利店”或将成为“互联网+社区”的变现方式。

  来自:华龙网 黄军 佘振芳 周晓雪(若牵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谢谢!)

文章评论 [] [ 查看完整内容 ] [ 注册新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