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犯了这三大错误,房子当然卖不出去!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时间:2016-11-24 作者:xujian

全国的地产销售人员,现在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二线限购限贷,市场瞬间转冷;三四线市场还没回暖;唯一好过点的,就是一二线周边的“溢出”区域了。

 

房子卖不出去,就蹭蹭往下加压。有的营销总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回去又骂手下个项目的管理人员......压力层层下达,最苦逼的就是基层销售;每天打电话给潜在客户,被不感兴趣的客户骂;晨会晚会被上级训......事实上,这一点都不公平。因为,房子卖不出去,根本不怪销售。

 

有老总告诉笔者,他们在二线城市边上的一个项目,只有300套房,之前已经有8000意向客户。调控后,还有4000意向客户……这个项目的销售人员,根本不愁卖房。

 

房子不好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是一系列的错误造成的。再天才的销售,也不可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卖出错误的房子。

 

销售们到底在为谁背锅呢?或者说,在哪些方面作出改变,房子就会好卖呢?飙马商业地产下面详细来说。

 

战略犯了错,项目地段、开盘时间会有致命缺陷

 

1、在今天还搞“机会型”拿地,风险很大,会逼死销售。

 

房企的拿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战略型的,企业对该城市乃至该区域都有详细的研究;另一种是所谓“机会型”的,核心是房企老板突然知道了一块地的消息,然后觉得那块地“很便宜”,就去买下来。

 

笔者知道,在前十年,有的房企拿对一块机会地,能多赚几个亿。

 

但是到今天,“机会拿地”就意味着巨大的危险:

 

(1)你没有研究过那个城市那个区域,你的“便宜”只是一种短期作出的判断。等你在开发过程中发现这块地的缺陷的时候,已经晚了。

 

(2)即使这块地真的便宜,因为你在当地没有经验积累,你未必能开发出最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市场稍微变差,你就会与竞品惨烈PK,而且很可能处于劣势。

 

(3)地确实便宜,但当地市场很弱,去化周期很长,如果你的产品被迫降价出售无法实现溢价,或者销售周期拉长到几年,产生更多财务成本。这块地也就不便宜了,反而很贵。

 

可以想象,在拿错的地上盖出的项目,销售一定会出问题。销售也一定会被逼死。

 

如果根本没有人想在那块区域买房,你怎么可能找到客户呢?

 

 

2、没有战略纵深,被迫在调控后卖房,当然不好卖。

 

本轮调控后,虽然有一些楼盘推迟开盘,但还是有楼盘顶风开盘的。

 

这些楼盘有两类:

 

1、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之前确实有足够的蓄客;

 

2、项目全在调控城市,再不卖掉几个,现金流就会断了,只好忍痛割肉。

 

忍痛割肉的企业,一般都是战略有问题。笔者知道有家房企,前几年在三四线重兵布局,结果卖得不好;看着一二线涨得那么凶,很眼红,于是去年全面从三四线退出,重兵一二线,几个项目都在一二线,结果又赶上了调控,最近正在割肉卖房。

 

事实上,一二线三四线,不一定谁更好谁更差。市场好的时候,一二线利润更高;调控之后,三四线更稳定,可以抗风险。

 

 

在各线都有布局的房企,就有自己的战略纵深,什么时候卖什么产品,遇到调控怎么处理,都有腾挪空间。被迫卖房的房企,明明知道市场不好,不该在这个时候卖房,还硬要卖。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产品没亮点,自然没法做广告、地推效果很差

 

1、没法做广告,就是因为产品没有亮点。

 

新广告法出来后,很多文案叫苦,认为广告没办法做了。笔者觉得,苦恼一时是正常的。但如果想了几天,都还觉得没法做广告,那就不是文案水平的问题了,是项目本身有问题。

 

项目设计之初,就应该想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客户会喜欢项目的哪个方面,这些想清楚了,就可以在产品上实现。

 

既然在产品上实现了,就不愁做广告。比如,项目里有50棵原生大树,就做树的广告;项目里的儿童乐园很大,就做儿童乐园的广告;产品有80个特殊的细节,就做系列场景广告……场景化、事实性的描述,最能打动人,而且不会违反广告法。

 

设计没想清楚的项目,没有亮点,自然也就没法做广告,一旦做了,也是空洞无物,随时可能违法,而且效果很差。

 

2、地推效果差,是因为设计产品时没研究过竞品楼盘和存量房。

 

如果做广告效果不好,上门的人少,很多项目会考虑做地推。

 

做地推其实相当于把销售案场搬到了项目以外的地方。但是注意,地推接触的客户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和在案场接触到的完全不同:在案场接触到的客户,前期对项目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地推接触的客户则可能对项目一无所知。

 

 

如何能让一个陌生客户,瞬间领悟自己项目的优秀?第一不能一次说太多,只能说一个点,以让他完全接受。如何能让他完全接受?就要了解他的痛点,通过和其了解的项目的对比来实现。比如,通过和其现在所住的楼盘最大缺陷的对比。

 

有家房企的营销总告诉笔者,他们的项目大多选址在成熟区域,项目开发前,就要去了解项目周边各个成熟小区和竞品最大的痛点,然后在自己的项目里把它解决掉。

 

甲小区地势低,就把自己小区垫高十几米;乙小区车位不足,就在自己的项目里设计足够的车位;丙小区绿化不好,就按高标准做自己项目的绿化。

 

这样一来,在哪个小区做地推,就针对该小区的问题作文章,宣传自己项目针对性的亮点。这样做地推,当然事半功倍。

 

老带新效果差,是客服和物业没干好

 

业主老带新完成销售,是公认的成本最低的销售模式。但是,即使用完全相同的技巧,各大房企老带新比例差别还是很大,最高的超过98%,最低的只有20%。

 

这么悬殊的差距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笔者认为,这和之前的付出有关。平常不想投入,有新项目的时候又想老带新,那是不可能的。

 

房企之前的付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售中售后服务,关键在于细节。

 

房卖出去之后,到交房之前,销售顾问不能和客户断了联系,要持续跟进持续关心。交房之后,销售人员也要继续联系。

 

有房企在制度上保证了这种跟进,他们要求,交房后,必须对一些客户做电话回访,而对另一些客户则要携带礼物等上门回访,而且回访的时机应该选在节日、对方生日等节点,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有的房企还会建立社群,不过这个段位比较高,不是所有房企都能做。

 

有了这样的一些铺垫,老带新也就顺理成章。

 

2、交房后保修服务,核心在于主动。

 

比如保修阶段,通过互联网工具,不断把保修的情况和进度反馈给客户,让客户对投诉的进展一目了然,让客户树立对开发商的信心,服务也更有效率。之后又现场验收、现场评价。

 

开发商的保修是有期限的,好的开发商会变被动为主动,保质期结束之前一、两个月会主动告知客户。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客户的感觉是很好的。

 

有的地产商不敢这么干,因为一旦主动告知保修要到期,项目可能出现一下子大批量的投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他们平时保修没有做到位。

 

敢这么做的房企,是因为平时的工作做到位了。而主动告知之后,客户投诉或者反馈会略有增加,这是正常的。

 

3、物管服务,关键在于始终如一,要让物管人员有荣誉感。

 

刚入住第一个月乃至第一年,小区一般都和刚入住的时候差别不大,可往后就难说了。举例来说,许多小区的喷水池,从入住第二年开始就再没有喷过水,变成了落叶和杂物堆积的池子。许多小区的步行楼道栏杆,从来就没有擦过。很多东西坏了,也没有人修理。

 

长此以往,业主都忘记了小区原来是什么样子,他们印象中的小区就很差,当然也不会老带新。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笔者认为,制度只能解决一部分,因为制度解决问题要付出巨大的监督成本,比如要解决楼道栏杆的问题,就得有人过段时间去摸一把。喷水池里的树叶,一天捞一次还是2天捞一次,也很难控制。

 

真正要解决问题,需要让物业工作人员有荣誉感,具体来说,他们以自己所在的房企为荣,就会珍惜这份工作,就会有主观能动性。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销售人员本身就没有问题吗?笔者要说,事实上,如果销售人员本身有问题,就说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问题。比如,如果让一帮卖惯了刚需房的顾问去卖豪宅,属于供需错配;销售人员能力不够,是因为你没有及时进行筛选淘汰;销售人员动力不足,则是奖金体系出了问题。

 

文章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文章评论 [] [ 查看完整内容 ] [ 注册新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匿名?
搜公众号:飙马中国商业地产
搜微信号:pmmaket

扫一扫,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