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我国商业地产总量过剩亟须结构调整

来源:住在杭州网 时间:2008-04-18 作者:

 

  上海人均商业地产面积已经超过香港,接近东京、纽约的水平;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商业地产销售率不超过五成,商业地产总量过剩,空置率居高不下。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商业地产形势不容乐观,需及时调整结构和区位分布,改变盈利和管理模式。

  在5月31日举行的“2006行销商业地产高峰论坛”上,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鸿铭说,上海的商业地产总量已达3000万平方米,人均商业地产面积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1平方米的标准。尽管总量已经饱和,但每年还有二三百万平方米的新增商业地产项目在建或等待审批。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院副院长陈晟提供的数据也显示,商业地产销售率(销售与供给比例)除了上海较高,为92%外,北京、广州、深圳这一指标分别为32%、50%、42%。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商业地产没有卖出去。

  总量过剩的商业地产在结构上并不平衡,很多地方商铺明显多于写字楼。譬如上海,近年来大力提倡发展先进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世界五百强公司已经有30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总部或区域总部,其中有45%选择“落户”上海。而且,因为上海2010年要承办世博会,甲级写字楼的需求在近几年里将十分旺盛,但目前上海的甲级写字楼面积在300万平方米左右,其他商业地产如零售商业中心的面积约是甲级写字楼的十倍,结构并不合理。

  商业地产的区域分布也不均匀。上海社科院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说,在上海的某些中心区域,很小的地段内集中了十几家高档购物中心,各家购物中心“面目”相似,同质化倾向严重,这种“贴身肉搏”恶化了商业地产的业态,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但是在新兴的城市副中心、商务区,商业地产需求量很大,开发商如果能够适时跟进,将大有可为。

  商业地产以往的盈利模式是以售卖为主,易居中国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丁祖昱认为,根据这种模式,商业地产市场中彼此都是投资者,大家关心的是怎样把物业转让给下一家,获得差价。但事实上,商业地产不仅是投资工具,还是生产资料。作为投资工具,商业地产只能带来短期利益;而作为生产资料,它可以带来长期、持续的收益。因而,商业房地产的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应该大转变。

 

顶一下
(0)

文章评论 [] [ 查看完整内容 ] [ 注册新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匿名?
搜公众号:飙马中国商业地产
搜微信号:pmmaket

扫一扫,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