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合创投——园区上市公司里的“科创新贵”
力合创投成立于1999年8月,是国内最早的创投机构之一,2019年借壳通产丽星(002243)成功上市后,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可贵的是,力合创投的科创背景特点既为创投机构探索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也为产业园区上市公司增添了一道“另类风景”。
力合科创成立之初的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清华大学。2018年6月至今,实际控制人变成深圳市国资委。在公司早期阶段,力合创投以创业投资孵化为主要业务,投资孵化收益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现在形成了“创新基地平台服务、科技创新运营服务和投资孵化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目前力合科创共管理清华信息港、珠海清华科技园、力合佛山科技园、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等多个科技园区。
从业务结构来看,力合创投显然是“轻、重资产结合”的模式,公司能够在近三年实现营收、毛利润高速增长的原因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投资孵化”、“园区载体销售”双管齐下,推动公司营收高速增长。
从力合科创的收入结构来看,占比最高的是基础孵化服务、园区载体销售、体系推广与产业咨询服务。基础孵化可以说是力合创投的“传统优势业务”,每年基本保持30%的增长速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园区载体销售(即销售园区房产)的收入,2018年力合创投的营业收入比2017年增长了255.08%,主要就是由于园区载体销售业务收入相比2017年翻了将近10倍,占2018年全年收入56.33%。2019年园区载体销售业务收入占比也不少,为29.01%。
根据公开文件,预计未来几年力合创投通过销售园区房产还将获得非常可观的收入,即从2020年起至2026年的7年里,年均收入可达13亿元,累计收入将达到90亿元,这将为力合创投带来稳定的盈利预期。
二、不同于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力合创投的产业地产、科创服务两大业务相辅相成,使得公司业务能够保持较高的毛利率。
不同于一般的“拿地——获取资金——开发建设——销售”的房地产企业运行模式,力合科创的地产业务明显带有“产业地产”的属性,在融资方式上,主要使用自有资金、国开行贷款及商业银行贷款融资;在销售模式上,以面向特定对象的直销模式为主;在盈利模式上,并非像传统房地产企业依靠一次性销售收入,而是通过园区载体销售聚集更多科技、产业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为企业导入更多科技创新服务持续获取收入。
与传统园区企业对比,力合创投的业务模式同时兼顾了科技服务、园区销售两大板块,较好地实现了“轻重结合”,并且能够使得主营业务之间产生“联动效应”,一方面在园区销售的基础导入科技创新服务,另一方面又以优质、成熟的运营服务能力带动园区销售单价的增长。
三、背靠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清华体系资源,为力合创投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公开资料显示,力合科创集团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控股的产学研资企业平台,负责实施研究院整体发展战略,背景其实就是清华大学。依托研究院与清华体系资源,力合科创拥有光机电、生物医药、新能源、宽带通信、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六大研究所,20多个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发中心,拥有包括两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在内的200多名高水平研发人才。
背靠强大的清华研究资源以及成熟的产学研一体平台,无疑为力合创投吸引各类高科技企业、聚拢优质产业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使得公司能够持续保持增长。
综合来看,力合创投无疑是园区上市企业中的后起之秀,虽然综合体量与华夏幸福、上海临港等业界巨头有一定差距,但是力合创投的业务模式先进,业务组合均衡,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发展形势良好,未来增长可期。
更多详情请参见:
《中国产业园区上市公司白皮书(2020)》
《中国产业园区上市公司白皮书(2020)》由和君咨询产业园区事业部、选址中国、赛迪网联合出品,历时3个月调研编撰,总字数超过6万字,全方位、多维度深度分析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白皮书》将35家产业园区主板及新三板上市公司纳入研究范畴,以各家上市公司近三年年报中的公开数据为基础,从市值、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营收增长率、毛利润增长率、服务收入占比、投资收益占比等多个维度建立评价模型,筛选出主板上市公司综合实力5强、潜力增长5强、模式创新5强,以及新三板上市公司5强,并对每个榜单中的5强企业进行剖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