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魅力故乡 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案例

来源: RET睿意德 2020-12-03 16:45:58

经过几年的发展,特色小镇领域方兴未艾。9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这份文件肯定了国内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的成果,并针对建设中出现的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提出规范化意见,要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杜绝以“特小镇”之名单纯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在国内年人均GDP达1万美元以上的2020年,几大城市群的顶层规划已经愈发明朗,国内的城市化进程进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特色小镇作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缓解城市病,打造城市品牌等方面的前瞻性意义更加凸显。

 

如何把特色小镇的发展动能从地产开发的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实现文件中提出的,依托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谋划并做精做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我们的邻居日本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导致资本和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方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出现了地方人口稀少、中小城镇和农村日渐衰退的局面。因此,7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掀起了一场“社区营造”的浪潮,不仅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设施建设、景观维护,更将各地的文化特色发掘出来,对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开创的“造町运动”等乡村振兴模式对国内的特色小镇建设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本文我们撷取了颇具参考性的三个案例,共读之。

 

小樽:“你的家乡可能也有一条这样的河流”

 

小樽运河改造的背景

 

位于北海道的小樽,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基于煤炭输出港与铁路线端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札幌外港的小樽山地较多,城市发展空间有限,于是在19世纪末期开始便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一方面为了满足港口运输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取得填海的沙土,1914年当地开凿了宽40米,长1324米的小樽运河。二十世纪初外贸通商快速发展,小樽运河两岸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石造仓库、和洋折衷式商业街等颇具时代特色的建筑群。

再造魅力故乡 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案例

图:小樽的石造建筑

 

但随着港湾设施的现代化,大型吊车的引进使得小樽运河逐渐失去了经济价值。河道失去维护后成为了一条淤泥汇集的臭水沟。1970年代,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决定将运河加以填埋,建设成为都市交通干道。1972年,随着施工前的清理整顿工作进行,小樽运河与两岸被掩埋的风光又崭露头角,重新评估其价值,改变道路建设规划的想法在市民中流传开来。最终,当地成立了“小樽运河保存协会”等组织,开启了多年的小樽运动保存运动。

 

小樽运河改造的成功经验

 

● 市民参与为运河改造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市民参与是小樽运河保存运动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功经验。

 

1973年,24位小樽市民组成了“小樽运河保存协会”,通过倡议”重建自己的家园“,引发舆论关注吸引了大量市民的直接参与,1975年这一协会便发展到1200人,并争取到上万赞成保存运河的签名。同年,札幌”小樽运河思考会“、东京”热爱小樽运河协会“也相继成立,使得这一运动成为日本全国共同讨论的话题。

 

不断推进的市民参与,为小樽运河的改造提供了人才、资源、资金以及行政方面的支持。到1983年,由市民代表与各界精英组成的”小樽运河百人委员会“成立,为小樽运河成功改造奠定了基础。

 

● 文化学习活动成为发掘与传播小樽运河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化学习活动对运河及两岸的历史文化进行发掘,运河改造运动引发了“环境的教育力量”相关的讨论,并持续教育年轻一代,培育市民的对这一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1978年开始的小樽港都庆典中,当地在广场和历史建筑群举办文化教育活动,吸引了超过300万人的参与。此外,以运河纸画剧场、小樽运河研究讲座、小樽运河清扫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义卖活动为配套,市民讨论的话题从如何保存运河一直延伸到重新认识小樽文化。这些文化教育活动使得小樽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再仅仅是博物馆中的展示物,而更多地与城市文化认同有机融合。

 

● 通过官方、民间、学界的对话形成政策与法律法规

 

在运河保存运动的初期,小樽市政府仍坚持采取填埋运河的方案,但随着历史建筑的价值被不断发掘,官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北海道知事的推动下,由官方、民间、学界共同参与成立了“小樽活化委员会”,通过持续的对话形成调研报告《水景21》,对历史建筑物进行了勘测统计,为行政法规的出台提供了依据。

 

随后当地相继制定了《小樽市历史性建筑物及景观地区保存条例》以及《发扬小樽历史暨自然之社区营造景观条例》等文件,从小樽运河的保护起步覆盖全市景观区域,并细分为据点式景观兴城地区、重要眺望景观地区、历史性景观地区、新都市景观形成地区、港湾景观形成地区等分别加以详细规划。这些政策条例从点到面为景观的提供了规划与保护。

 

● 运河景观的塑造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60盏煤气路灯灯火微明,点点海鸥驻足的运河景色,成为闻名全日本的小樽风景代表。日本知名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品《情书》也将运河作为取景地。小樽成为大受欢迎的观光胜地,游客数量从1985年的270万人到1992年的500万人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以至于当地居民甚至为“浮萍式”观光感到困扰。运河两岸的历史建筑群也得以有效利用。仓库被改造为酒吧与餐厅,洋馆被改造为工艺品店与大型玻璃工房,“小樽啤酒”等一批当地物产也随之成为知名特产。这座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市在航运贸易大环境变化后一直被称为“夕阳都市”,但随着运河的改造运动发展起来的文化旅游产业,为小樽注入了新的城市发展活力。

再造魅力故乡 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案例

图:小樽运河改造后的夜景与灯光

 

案例小结

小樽运河与国内许多城市中的河流一样,在工业建设时期起到了航运、排污的经济作用。但工业在城市发展中退潮后,河流失去了实用价值,成为废弃的臭水沟,甚至被市政规划视为交通的障碍。政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选择填埋等处理手段虽然看似更加直接高效,但并没有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同,也导致了小樽运河的保护在一开始的三十年时间反复被推倒重来。

 

在通过大量的讲座、活动以及各方对话后,政府与相关社会组织充分了解了民众诉求,制定了更加符合人心的改造方案,许多市民在小樽运河的改造中主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后来的改造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使得后来的改造在十年时间内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扭转了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时至今日,国内在建设、改造方面的能力以及强于上世纪的日本许多,城市河流的改造也很少再采用粗暴填埋的方式,而是以建设城市生态区域为思路对河流进行再开发,但如何唤起当地居民的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凝聚人心共识,调动民众参与到河流改造中,让一次城市河流的改造成为整个城市的活力之源?小樽运河这个几十年前的案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足利:一群中小企业主的推动家乡再生的责任感

 

足利城市活化运动的开端

 

足利市位于日本中部,是建立了室町幕府的足利氏一族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足利氏家宅即日本国家级历史古迹“鑁阿寺”,始建于平安时代日本最古老的综合大学足利大学、最古老的孔庙,以及江户时代古纺织业遗迹,代表宗教文化的足利织姬神社、日本三大吡沙门天之一的大岩毗沙门天王寺,日本三大音头歌曲之一的八木节发祥之地八木宿等等。

 

自江户时代,足利便一直是日本制丝与纺织重镇,随着纺织业的现代化,当地兴建了大量西式石造建筑。其中以明智时期兴建的特种材料“大谷石”建筑“尤尼斯特”工厂,占地面积达到33000平方米,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石造工厂建筑群。

 

1980年足利市政府与市民共同发起“推动具有特色的社区营造会议”,将这一工厂建筑群评选为保存活用的历史建筑。但是到了1985年,政府突然宣布将对这一区域重新规划为企业开发用地,强行将尤尼斯特工厂所有建筑进行了拆毁。

 

在这场以失败告终的建筑保护运动中,由当地企业家为主的市民组建的“原尤尼斯特工厂遗址活用思考会”成立。在保护运动失败后,成员对失败的经验加以反思总结,发展成为“足利未来俱乐部”。这一俱乐部以足利相关的热心活动人士为核心凝聚成一个非正式网络。后来,在这一组织的发起与持续推动下,当地市民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对各类景观、建筑加以修整活化利用,并推动了日本国土厅、足利市政府等官方对文化财产的复原、保护。

 

“足利未来俱乐部”等机构的做法

 

● 由市民组成稳定的组织为城市活化提供持续的资金与推动力

 

在尤尼斯特工厂遗址的保护过程中,足利当地便形成了以企业家等当地市民为主的稳定组织。这一组织持续发展壮大,凝聚了各界力量参与进足利的城市活化运动。

 

在资金方面,遗址保护组织发起了将数万块“大谷石”一块块买下来的“一平地主”等活动为遗址保护募集资金。后来基于此发展出来的“足利未来俱乐部”更以会费的形式每年为城市活化运动募集360万日元的经费。在社会活动方面,“足利未来俱乐部”连接了政府部门、志愿者团体、城市活化基金会等各类组织,并牵头推动发起各类活动,为足利的城市活化运动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参与以及舆论关注。

 

● 以“大家来圈选足利百景运动”为代表的各类市民活动

 

“足利未来俱乐部”发起的各种活动中,尤以“大家来圈选足利百景运动”最具代表性。1990年足利市政70周年纪念时,这项运动被发起:首先由市民推荐百景候选地点,结果从5085位参选者中汇集整理出775景;再由当地中学组织的“百景候选点评委员会”复选出200景,制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在市民中传播,由市民投票选出百景。

再造魅力故乡 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案例

图:有日本“最美庭院”之称的足立美术馆

 

通过这一市民广泛的活动,大众更加了解与认同自己生活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景观,城市活化运动掀起高潮,市民组织起了“足利百景推广协会”,并出版了市民的摄影作品集《足利百景》。

 

● 工厂建筑物的活化再利用

 

虽然尤尼斯特工厂建筑的保护以失败告终,但此后持续的城市活化浪潮却促使更多的建筑得以活化再利用。如足利曾经最大的纺织出口工厂木村纺织厂便被改造为公民会馆、城市聚会厅、足利纺织博物馆等。受到英国社区营造运动的启发,“足利未来俱乐部”还筹建了“足利·红砖信托基金”,吸引了近400人参与资金投入,用以改造占地15000平方米的群足利纺织工厂等红砖建筑群。

 

● 利用主流传媒方式向全国输出影响力

 

1992年,电视是日本最主流的传媒方式。由足利当地不断推动,日本NHK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以吉川英治的《私本太平记》一书改编的大河剧(日本长篇历史正剧)《太平记》,该剧主要叙述了室町幕府的建立者足利尊氏的一生。在这部大河剧的推动下,全市观光游客数增长了3倍,足利的城市活化运动也得以闻名全国,成为发挥历史特色盘活城市生命力的典型。

 

案例小结

与小樽运河广大普通市民参与推动的改造不同,足利市是一座有浓厚中小企业经营氛围的城市,预见到城市旧产业将走向没落的未来,既是对家乡再生有责任感,也有为了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考虑,中小企业主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组织推进区域活化、家乡再生。

 

企业家组织在遭遇了挫败后认识到单一组织的力量始终有限,从而调整了组织的模式:通过会费等形式为家乡的重生改造提供资金,依托企业主们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介于政府、志愿者团体、基金会、媒体以及广大市民之间的枢纽,发挥”链接“的作用,调动了社会各个部门与阶层的力量参与到足利市的再生运动中。如果说小樽运河的改造的核心启示在于激发市民的参与心,足利未来俱乐部则展示了一种以企业家组织为主导力量推动区域活化,并使得包括企业家们在内的当地居民共同受益的模式。

 

津川:发掘区域文化的独特唯一性

 

津川的“文艺复兴”

 

津川是位于新泻县与福岛县的交界处,因阿贺野川中流与支流交汇点而兴盛起来的小城镇。津川由渡口延伸发展而来。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津川总体规模并不大,人口最多时也仅仅一万人左右,也没有像足利那样丰厚的历史文化故事与遗产,有的只是河川旁一直得以保留的日式传统街区。

 

1980年由于公路规划的原因,商业重心向郊外迁移,原有的老街区随着人流量逐渐减少而没落。1988年,有感于津川中心商业街区的迅速没落,由一批中青年商业街商铺经营者聚集在一起,讨论商业街区改造复生的计划,并组成了名为“旧本町再生俱乐部”的团体。此后的两年间,这一团体举行了70余次研究讨论会,于1990年将讨论的结果总结成为《津川町文艺复兴》,共计28页的街区改造方案,包括14个问题以及46项改造意见,对相关的山景、桥梁、河港再生提出修改计划。受限于规划能力,这份方案朴素但不专业。

 

《津川町文艺复兴》方案被印刷了160本发送至当地的行政机关,但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旧本町再生俱乐部”的坚持却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与评论。次年,县政府出面将这一计划进行了完善,形成了十分完备的《津川町文艺复兴 PART II》方案。这为津川街区成功改造奠定了规划基础。

 

津川町商业街区的复生经验

 

● 以街区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点为改造工作的中心轴

“雁木”是日式传统街区的建筑的一大特征。雁木的读音为“TONBO”原是指港口专用的梯子,也用来代指走道和玄关。直到今天,在津川旧本町两侧的街屋还留存着有一半被称为TONBO的骑楼走道,整个连接起来的步道长达600米。有历史记载,TONBO步道始建于1610年的一场大火后,津川当地人认为,这是日式建筑风格雁木的起源。

再造魅力故乡 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案例

图:津川的雁木形态(来源:《津川的雁木》)

 

津川町复生的方案将这一建筑特色作为开展改造工作的要点。一来是将商店的店招布帘悬挂于骑楼走道内,以增强行人在街区中的游逛感,二来则在骑楼一侧还加设了投信口、自动贩售机等便利设施。后来新建的津川警署等建筑也特别设计成带有雁木的传统日式造型。“旧本町再生俱乐部”的扩大组织“津川TONBO街屋、自然暨文化保存协会”也将工作成果制成的会刊命名为《TONBO通信》,并将津川商业主干道命名为“TONBO道”,以不断强化这一概念在当地的文化认同。

 

● 挖掘传统民俗信仰中的文化活动

 

1991年,津川町公所连续举办了以街屋考察为主的研讨活动,提出了“适合狐狸娶亲游行气氛的社区营造”的口号。津川自古以来就有狐火的传说。在日本民俗文化中,狐狸是稻荷信仰的象征,标志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农作物的丰收。“狐狸娶亲”则是津川当地传统的信仰仪式,但这一仪式在1950年后便不再举行。1990年,在商工会的组织下,“狐狸娶亲”的仪式得以复活:在夏季的夜晚,由化装成为狐狸的新娘,穿上日本传统的婚服“白无垢”,在一百多位“狐狸”组成行列中,从住吉神社出发,沿着街区游行。途中由孩童扮演的小狐狸跳着舞蹈祝贺。到了城山桥与新郎相会,在燃烧灯火的水上舞台举行婚礼,并乘竹船到对岸麒麟山上的稻荷神社。

 

这一仪式充分以传统故事为线,串起了街区、山景、河港等复生运动规划的目标,在日本“地域活性化中心”举办的1991年度“事件大奖”中获得优秀奖。许多打算结婚的年轻情侣慕名而来报名参加这一活动,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婚庆旅游文化。

 

案例小结

与小樽、足利等城市相比,津川町的人口规模小,其起步也只是因为曾经的水陆交通联系,在现代交通线路建设后,津川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发展停滞是难以避免的趋势。但在当地居民与政府的努力下,对原有区域的唯一性长达数年的探索,将本已沉寂的历史遗产挖掘出来,使独特的文化留存焕发了新的价值,也让区域有了活下去的新理由。

 

小结

 

其实文中的案例,都来自同一本书《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作者是西村幸夫,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国际古迹遗址会议(ICOMOS)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及世界文化遗产审核委员、“亚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联盟”发起人等。书中类似的社区营造、街区复生案例,一共有十七个,皆源于与日本国内小城镇的保护活动家们的经验。

 

此书的成书时间为二十世纪末期,说明日本的社区营造城市复生浪潮是日本城市化建设走向成熟后的产物。而对于2020年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将进入成熟期。人口流动趋于放缓,社区社会也在渐渐形成。在本文中提及的小樽、足利、津川三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国内许多中小城镇的影子,它们或许也有一条河流,或许在工业大发展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主,或许资源禀赋并不丰富,或许原有的市镇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只能背起行囊前往大城市,并在心中感叹家乡再也回不去了之外别无它法。也有一些小城市通过模仿大城市的经验试图扭转自身命运,却在一轮激进的负债后只换来内容空洞的烂尾建筑群。《再造魅力故乡》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不盲目模仿大城市,而是调动人的力量,去发掘当地的特殊资源禀赋,为走向萎缩的中小城镇赋予活的灵魂。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这篇文章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希望你也能在读这本书时有自己的见解与收获。

 

关于地产开发模式您还有哪些看法或期待?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上一篇: 2021年广州市产业园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下一篇: 恒大造车、华夏造城,背后是一个体系的无奈
项目名称城市商业面积类型开业时间
3.2万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500亩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34902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5.7万平米
城市综合体
2030年
5.3万平米
步行街区
2023-05
0.72万平米
社区商业
2022-05
品牌名称业态面积需求合作期拓展区域
家居建材
4-7万平
20年
佛山
生活用品集合店
800-1200㎡
5 - 10年
全国
内衣店
50+
5 - 10年
成都
洗车美容店
200 - 400平米
5 - 10年
全国
中央厨房
800-2000平方
5 - 10年
全国
电玩城
500方-2000方
5 - 10年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西
Copyright@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1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7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